人民至上,在“四下基层”中彰显群众观-凯发k8国际首页

人民至上,在“四下基层”中彰显群众观

2024-02-06 10:49:07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敏言

原标题:人民至上,在“四下基层”中彰显群众观

人民至上,初心如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百年大党铿锵有力的宣示,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砥柱中流的执着追求。

群众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正是基于这种唯物史观的认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设立之初,就体现着为民着想、为民考虑,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彰显着明确而直接的“人民至上”价值追求。

在“家门口”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面对的群众诉求、面临的改革发展问题更复杂、更具体,解决问题的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四下基层”已经给出了答案:把心贴近群众。

(一)

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

《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我们党一经诞生,就把“人民”牢牢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人民”是最根本的哲学,也是接续奋斗的永恒坐标。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曾把紧密联系群众提炼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把坚持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面对闽东地区贫困落后面貌,面对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期盼,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如何加快发展、摆脱贫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同志从信访工作入手,倡导建立领导下访、约访群众制度,强调各级干部苦练密切联系群众基本功。

披荆斩棘的力量之源,正是人民群众。

翻开《摆脱贫困》一书,“只有心中装着群众,事事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她没有独立于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这样的表述时常可见。

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说,“四下基层”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要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当县委书记要走遍全县各村,当地市委书记要走遍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走遍各县市区。

在福建工作时,他总是在基层体察百姓疾苦。在厦门,他就经常深入最边远、最贫困的老区山区村,每次都要在山路中穿行跋涉大半天;他在当地委书记、市委书记期间,走遍了宁德和福州的乡镇,留下了“三进下党”“四进坦洋”“三上毛家坪”“两赴下岐”造福当地群众的生动故事。

到群众中去,一切都是鲜活的、真切的,群众的喜、群众的乐就写在他们脸上,群众的难、群众的愁就在他们急切的语调里。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和群众的感情深了,本领就会大起来。

为民服务的质朴初心,赋予了“四下基层”长久的生命力,并越来越显示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

紧紧牵住基层这个“牛鼻子”。多年来,福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推行“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帮助基层、群众和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把问题解决在源头,把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

坚持省市县三级领导定期接访。2012年以来,全省领导干部参加每月15日的接访活动累计27.5万人次,接待群众14.5万批次、35.7万人次;设立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畅通咨询、投诉、建议和求助渠道,实现有呼必应、有诉必理、有理必果。

“四下基层”中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思想,贯穿着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创举,是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

为民造福没有休止符,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把暖民心的事办细,把顺民意的事办好。

(二)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关注人类社会的有序和谐与人生理想的实现。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这是明朝张居正在《答福建巡抚耿楚侗》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治理国家关键在于使百姓安乐,而使百姓安乐的方法在于了解他们的疾苦。古人议政,总与“安民”“察疾苦”相联系。对执政者来说,人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朱熹不仅身体力行、勤政为民,还深入具体地阐释了“以民为本”“取信于民”的民本思想。

习近平同志在探索“四下基层”的过程中,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当年,他结合唐朝陈子昂的“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宋朝苏辙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经典论述,阐明领导干部要体民情、纾民困、解民忧。

“四下基层”在工作理念上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所展现出的为民情怀、求是态度、实干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因此,这项为民利民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能够历久弥新、不断丰富发展。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首日就来到了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鉴古知今,习近平说:“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既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是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经由“两个结合”的互相成就,具有了更强的体系化、学理化特征,必然产生强大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常常来到百姓家,揭开锅盖看吃得好不好、掀开铺盖看盖得暖不暖,对待群众总是如家人般、亲人般的亲切问候和暖心话语;他躬身钻进低矮逼仄的连家船调查研究,并召开现场会,协调连家船民搬迁工作;他冒着酷暑,深入拥挤闷热的福州棚屋区,亲身体验群众生活。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同志曾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表达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夙愿。

“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只有心中装着群众,事事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一言一行间,映照的正是习近平同志对群众的牵挂和深情。

最深的情化成了最重的承诺。

如今,福建连续33年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新时代十年超七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社会事业,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彰显了“人民至上”是念兹在兹的行动。

开展主题教育,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推动发展、为民造福上。下去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党员干部的身姿俯得越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举得越高。

(三)

“四下基层”立足于“下”,植根于“民”。

1988年12月,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工作不久,就在霞浦县主持第一个“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一天时间里,地县两级领导共接待群众102名,受理问题86件,其中12件当场解决,其余要求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深入贫困家庭访贫问苦,倾听贫困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扶贫脱贫需求,极大鼓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30多年来,在福建,“四下基层”在机制上不断完善、在主体上不断拓展、在形式上不断创新。

省、市级领导干部每人要结对帮扶1个村(社区)、挂钩1个企业(项目)、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上出新招、办实事;

探索建立“民呼我为”、推进“接诉即办”等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没有解决的突出问题,采取领导挂钩包案等方式集中整治;

近5年,选派近5500名中青年干部参加驻村、对口支援等挂职锻炼,推动领导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制度化;

……

新时代背景下,面临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群众需求和利益关系,我们更需要守正创新,把“四下基层”贯通落实到主题教育和发展实践之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四下基层”启示我们,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敞开心”“迈开腿”“张开嘴”,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敞开心。带着真诚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带着责任实打实协调解决问题,不搞花拳绣腿,不要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才能真正和群众心心相印,让各项工作实起来、快起来,好起来。

迈开腿。干部脚沾土,群众心不堵。要主动放下架子、去掉官气,不做眼高手低的“客里空”,群众在哪儿就到哪儿,在脚底板上下功夫,走到田间地头去,坐在房前院后来,真正看清基层样貌、摸透基层顽疾。

张开嘴。广纳贤言,躬身问计,把“老百姓盼的”与“党和政府干的”紧密相连,以群众的愿望推动发展,靠群众的智慧深化改革,激发众人拾柴的心劲、披荆斩棘的干劲、无坚不摧的韧劲。

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要化“被动迎战”为“主动出击”,打通社情民意与上层决策的通道。对民情民意“心中有谱”,才能“查缺补漏”,进而推动解决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

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要变“被动吸纳”为“主动学习”,在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先调研后决策”,甘当“小学生”,从民间话语、群众实践中找寻创新创造动力,就能用“众力”“众智”找到解决工作问题的“最优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

习近平同志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中说:“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因此,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矢志为民造福,是“四下基层”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新征程上,我们要从“四下基层”中品读“人民至上”的真理智慧,挺起担当脊梁、迈稳实干步伐,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作为、新变化,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责任编辑:陈耀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