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菜篮子”变迁:从匮乏到丰盈的时代印记-凯发k8国际首页

平潭“菜篮子”变迁:从匮乏到丰盈的时代印记

2024-10-08 09:20:17 来源:平潭网 作者:何燕/文 江信恒/摄 见习记者 高雪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新中国成立之初,吃饱饭是一大追求,农业发展的目标聚焦于粮食增产,多样的餐食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几乎不敢奢望的享受。如今,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从凭票购物到告别短缺,从缺吃少穿到吃饱吃好,再到吃得讲究、吃得健康,“菜篮子”的变化记录了平潭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饮食的变化。

市民正在选购商品。

从“吃不起饭”到“吃上好饭”

近日,记者来到海坛片区瑞垄庄,沿着一户居民楼梯走向露天阳台,一颗颗丝瓜悬挂在架子上,这是市民刘宏华的“作品”。“退休后,我喜欢上种花种瓜,还有写作,现在的生活平静且幸福。”刘宏华说。

刘宏华出生于1955年,吃过大锅饭,也啃过树皮充饥,在他记忆中最好吃的还是母亲做的包菜煎饼。“因为没钱买面粉,母亲只能用包菜皮当面皮,里面包点鱼肉还有别的菜。再后来,平潭人的生活条件慢慢好起来,能吃得起的东西也多了起来。”他感慨道,现如今家家户户的饭桌上的菜肴越来越丰富,不用逢年过节也能吃上好饭。

从粗茶淡饭到美味佳肴,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饮食之变,为人们带来了唇齿舌尖的幸福感和生活中的获得感。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平潭人的饮食变化与之对应的则是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平潭调查队住户调查处处长陈娟介绍,10年来平潭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从2014年的17961元增加到2023年的34099元,年平均增长达到7.3%。2024年上半年平潭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5%。

“这10年来平潭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缩小,一定程度上体现实验区经济发展成果不断惠及每个家庭,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陈娟说。

从“种不好田”到“年年丰收”

秋天已至,君山片区大坪村的田间又种下了新品种——板栗烟薯,待收成后,将会收获新一批的“粉丝”。“这种烟薯很甜,口感非常好,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平潭县坪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元钊说。

作为与土地打交道已经快30年的新时代农民,李元钊在端好平潭人的饭碗上下了不少力气。“当时我们村很穷,土地亩产也不高,我便开始想着承包土地,慢慢丰富农作物品类。”他说。

从50亩到760亩的种植面积,李元钊很自豪,这得益于机械化的应用。“有了机械种植,一天可以种50亩土豆,相比过去人工种植,速度快了不止一点点。”李元钊表示,“现在我们的农作物主要卖到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我想让平潭的甘薯走向更远的地方”。

“菜篮子”的变化体现在平潭每家每户的“购物清单”里,其中还有一份来自台湾水果的开销。这些年,平潭致力于打造两岸同胞共同家园,越来越多的台胞来岚创业,来自台湾的水果也种在了平潭的土地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水果在平潭迎来丰收。其中,在台胞陈鸿兴的精心培育下,300多亩的凤梨长势良好,他也因此接到了不少订单。“平潭的土壤很适合种植台湾凤梨,如今平潭的市场对台湾水果的认可度很高,大家都愿意买来尝尝鲜。”陈鸿兴说。

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

走进吾悦广场的冠超市,绿色蔬菜一字排开,种类繁多。“超市里有不少菜我是第一次见,目前超市里光蔬菜就有130多种。”冠超市吾悦店的生鲜主管杨雪香说。

如今,平潭人在关注饮食多样性的同时,还将目光投向了配料表。“大家买东西都习惯性看配料表,选择更健康的食物。”杨雪香说。

饮食之变,折射出人民生活理念的更迭。从早期的温饱型需求,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改善型需求,再到现在吃得健康的品质型需求,老百姓“菜篮子”里的食品品类不断增加、结构日渐丰富。

近年来,平潭的消费市场不断升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经营业态也更加多样。实验区的超市、便利店、同城送菜等零售业态层出不穷,不断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以前去市场买菜,现在用手机买菜,品种不仅多,而且可以选择一人份还是多人份,很贴心。”市民何芳说。

实验区经济发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实验区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0亿元,是1978年的214倍,年均递增12.7%。

网上订餐、零售送货上门等新业态的出现,不仅能让消费者尽享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味,也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与此同时,餐饮业也迎来蓬勃发展,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各种风味的餐馆随处可见。

“现在平潭各种特色美食店越来越多,大家都很乐意用闲暇时光去探店,对我们来说,品味美食是一种精神享受。”市民郑丽说。

责任编辑:陈雅倩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网站地图